古人常说: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”这句话在古代社会里被许多人奉为至理名言。对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,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陶冶性情的活动,更是通往功名利禄、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。无数文人墨客为了中举、走上仕途而拼尽全力,但也有不少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便忘记了初心,成为世人讥笑的对象。范进,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。他因一举成名而发疯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。或许你会好奇,在今天的社会里最安全的十大杠杆炒股平台,如果你突然被赋予与“举人”相当的职位,你是否也会欣喜若狂,甚至失去理智呢?
范进是明清时期讽刺小说《儒林外史》中的人物。这部作品着重描写当时社会上那些读书人的真实面貌,揭露了他们骨子里趋炎附势、软弱无能的一面。尤其是范进,他的经历几乎就是当时许多寒门学子命运的缩影。他年过半百仍旧一事无成,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读书、应考,但二十余次的失败让他始终停留在“童生”的身份,日子过得十分拮据。他的岳父素来势利,见他屡考不中,常常对他冷嘲热讽,甚至大声辱骂,而范进却不敢反驳,只能忍气吞声,活得极其卑微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范进对功名的执着几近痴狂。即便贫困潦倒、衣食无着,他依旧不愿放弃科举之路。哪怕要四处借钱,也要继续参加考试。终于,在他五十四岁那年,命运垂青,他奇迹般地中举成功。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,让他欣喜若狂,甚至激动到昏厥。当他醒来后,仍旧反复喃喃“中了,中了”,整个人陷入近乎癫狂的状态,无法自持。直到他的岳父狠狠甩了他一巴掌,他才勉强恢复清醒。此后,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,顺利踏入仕途,享受到了世人敬仰的地位。
范进的发疯并非单纯因为即将获得官职和荣华富贵,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追逐功名。这种执念支撑他熬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岁月,也吞噬了他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。对他而言,中举不仅意味着前途光明,更象征着人生的解脱与圆满。在那个时代,能否参加科举考试首先取决于家世背景,若家族有污点便无法取得学籍;其次,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。能成为童生已属不易,而进一步考取秀才、举人更是凤毛麟角。范进能够在迟暮之年实现这个目标,可谓千难万险,所以他的癫狂也显得情有可原。
在明清社会,中举人就意味着可以跻身仕途,获得八九品的官职,相当于如今的县长。对于一个曾经穷困潦倒、连温饱都难以保障的人来说,这样的转变无异于一步登天。再加上举人一职不仅有俸禄,还有额外的灰色收入,“十年清知县,万两雪花银”的说法足见其中的利益空间。因此范进一旦中举,立刻受到了众人巴结。他母亲听到消息后甚至兴奋过度而去世,而当地的士绅名流却纷纷赶来参加葬礼,以此拉近与范进的关系。面对如此变化,范进早已沉浸在荣誉与满足感中,甚至掩盖了丧母的悲痛。
综上所述,范进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悲喜的写照,更折射出明清科举制度下社会的功利与荒诞。举人虽只是仕途的起点,却已足以让无数寒门学子为之疯狂。正因如此,当梦想成真的一刻到来,那些几十年的苦楚与压抑终于释放,便会引发近乎癫狂的反应。范进的“发疯”,其实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读书人共同心态的极端体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