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,一家日企到云南腾冲联华证券,准备投10个亿,要求是拆了国殇墓园那四个下跪的日本人像。
1997年的云南腾冲,一家日本企业打算在这里投资10亿元人民币,相当于当时腾冲县财政收入的数倍。这笔巨资却并非无条件馈赠。日企提出,要求拆除当地一处名为国殇墓园的地方,尤其是园内四尊跪地赎罪的日军雕塑。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要求,却有着特殊而沉重的历史缘由。
七十多年前,这里曾是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疆场。彼时,日军企图从滇西突破国门,一路侵入内地。我军在此展开了长达42天的腾冲会战,付出了3万多将士的宝贵生命,终于粉碎了日军的图谋,成功收复失地,创造了抗战以来最辉煌的战绩。
抗战胜利后,为缅怀数万阵亡将士,当地政府和民众在腾冲会战的主战场修建了这座国殇墓园。园中除了烈士陵墓,还有一座令人触目惊心的纪念雕塑:四名穿着军装的日本兵,以屈辱的跪姿被固定在墓园台阶下。他们低垂着头,面部表情愧疚而哀戚。雕塑背后,则镌刻着"倭塚"二字,似在提醒后人勿忘国耻。
国殇墓园建成后,每年都有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。人们无不被雕塑所震撼,纷纷驻足默哀、摄影留念。尽管战争的硝烟已渐渐散去,但那四尊雕像却始终提醒着世人:曾经,有一支侵略的铁蹄,践踏了这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;也曾经,有无数热血男儿,为了守护家园,抛头颅洒热血,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。
如今,当商业利益撞上民族尊严,这四尊雕像无疑再次成为了焦点。日企一方面用投资利诱,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令人难以接受的条件。在金钱与情感的天平上,腾冲又该如何抉择?是否要为了经济发展,而选择遗忘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?亦或是坚守民族气节,即便错失良机也在所不惜?
消息一出,举国舆论哗然。人们议论纷纷,态度却出奇一致。网友们在各大论坛发帖,群情激奋地表示:岂能容忍外族玷污先烈英灵,绝不能拆!报纸的评论版上,专家学者纷纷撰文,呼吁要以民族大义为重,捍卫国家尊严。各界有识之士奔走呼号,上书中央,希望中央政府能出面,坚决捍卫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。
面对全国人民的心声,腾冲县政府的态度异常坚决。时任县委书记霍维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"国殇墓园承载着腾冲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感和铭记历史的决心。我们绝不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,就出卖民族气节,让先烈的在天之灵不得安宁!"最终,日企在全国人民的强烈抵制下,不得不收回了拆除雕像的无理要求。谈判就这样陷入了僵局,投资项目也胎死腹中。
尽管10亿元的投资化为泡影,但腾冲人民却感到由衷的欣慰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,民族尊严不可侵犯,历史不容玷污。这四尊雕像,已然成为了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的象征。它们将一如既往地伫立在这片滇西高原上,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!
时间倒回到80年前,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。一个名叫李根源的云南腾冲人,正书写着他传奇而又坎坷的人生。李根源自幼聪颖好学,25岁时远赴日本求学,学成归来后毅然投身革命。辛亥革命爆发,他与友人唐继尧、蔡锷等发动新军,推翻满清统治,任军政总长。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,被通缉追杀,只得再度流亡海外。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年近六旬的李根源慨然请缨,欲率老弱残兵组建义勇军,浴血疆场,抗击日寇。然而他的请愿最终石沉大海,未被批准。但这位铁骨铮铮的老者并未就此罢休。他四处奔走,筹措资金,组建红十字会,全力支援前线将士。
原来江旻憓一开始说谢谢大家的支持,祝大家身体健康,多做点运动,然后她表示夺冠之后这些天还是有点不相信,早上起来还想着几点钟要去训练,但是发现终于可以不用训练了,感觉有点不真实,然后谈到自己曾经膝盖受伤还一直坚持下来,江旻憓首先说有一个好的团队帮她康复,遇到了最好的医生帮她治疗,然后妈妈给他做好吃的,即使动不了,也坐在桌子上训练,然后江旻憓就哭了。她可能想到了这些多人帮助她,才让他实现了梦想,所以她很感激这些人,最后绷不住哭了,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,把别人的好都记在了心里,才会谈到这些的时候落泪。
全红婵的家乡在广东湛江市麻章镇迈合村,父亲全文茂务农为生,母亲冯玲妹因为遭遇车祸生病干不了重活,只能洗衣煮饭,帮父亲打打下手。
1942年,日军从缅甸突袭滇西。为守卫祖国南大门,中国军队在腾冲展开殊死搏斗。激战45天,伤亡2/3,终以一城之战、全歼日军的辉煌战绩,谱写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。李根源亲眼目睹日军在腾冲制造的累累罪行,老泪纵横,悲愤填膺。于是,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,来教训这些恶贯满盈的侵略者。
李根源发起修建国殇墓园,将6000多名日军遗骸就地掩埋,并以屈辱的跪姿,铸造四尊军人雕像,令其世世代代臣服于烈士英灵之前。他还亲笔题写"倭塚"二字,借此羞辱日寇。这座墓园,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战争纪念园之一。其实,对李根源而言,修建墓园绝非为了亵渎战死者,而是要以此唤醒国人,警示后世。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:"中华儿女,莫忘国耻。虽百死不悔,愿为民族而牺牲。倭奴跪像,生生世世,以警后人。"字里行间,是一腔悲愤,更是满满的家国情怀。
李根源一生戎马,两袖清风。他把毕生积蓄都捐献给了教育事业,创办了一大批学校。然而,他最宝贵的馈赠,是永不磨灭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。正如他的学生朱德所言:"从师门中学得的,不只是知识和本领,更有铁肩道义担当,浩然正气凌云。"
1997年的阳光洒满腾冲大地,当日企开出亿元巨资意欲拆毁雕像时,腾冲父老的回答是:休想!一句"门都没有",道出了中华儿女永不屈服、永不妥协的铮铮铁骨。或许联华证券,李根源当年修建雕像,正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,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。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气节,何为尊严。